嘉兴军转干

首页 > 军转干 > 阅读资料 >

军转干部安置:行测解答文章阅读题目的三种通用方法

嘉兴中公教育 2013-09-05 10:23:53 浙江中公教育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文章阅读在选材、题型方面的趋同性,决定了解题方法上也具有普适性,中公教育军转干辅导专家在深入分析试题基础上为广大军转干考生总结了以下三种解答文章阅读题目的通用方法。

一、筛选法

筛选法,即用辨别筛选的方法从文章中找出关键的信息,作为答案或判定选项正误的依据。

中公教育军转干辅导专家提醒考生在运用此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筛选的对象

重要的信息,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含有特殊指代的词语、阐释概念、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重要语句等。此外,对一些诸如“也许”、“可能”、“大概”、“如果(一旦)”、“部分(全部)”、“过去(将来)”、“目前”、“除了……之外”、“唯一”等词语,阅读时也应及时标注。这些词语,或是对文章的论断,或是对事物的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等有限定强调的作用,一旦被改变,文章的论断也会随之扩大或缩小。这是命题者常设的出题点。

2.筛选的方法

检索性筛选是根据试题要求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找出所需要的内容、观点,其关键在于准确地“锁定”筛选的对象。

理解性筛选是对某种科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阐释,其关键在于准确地抽取特征,组织严密的语言进行说明。

3.筛选的原则

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即将题目要求与筛选出来的原文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时对应的原文可能找到好几处,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进行必要性辨别。其他筛选出的原文,可能具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二、比较法

材料中重要的信息要经过比较鉴别后,才能找准所需信息。运用比较法,中公教育提醒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的方法

将各个选项同筛选出来的原文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提取出正确选项。

2.比较的内容

范围的大小、程度的高低、可然与必然、部分与整体、现象与本质、肯定与否定、设想与现实等。

 

三、排除法

通常,除了正确的选项外,试题中还存在起干扰、迷惑作用的其他错误选项。针对文章阅读主要从逻辑角度来设置错误选项的特点,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将选项与筛选出的原文逐一对照分析、比较排除,从而判断出正确的选项:

1.曲解原意:即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

2.偷换概念:即在一些重要概念或关键说法上故意张冠李戴,使人误入歧途。

3.无中生有:即选项的表述脱离了所提供的语境,凭空捏造或妄作阐释。

4.超前肯定:即将原文中不确定的或是设想中的说法变成确定的或已成现实的说法。

5.以全概偏/以偏概全:即选项故意扩大/缩小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6.不含因果:一是选项不是题干的因或果;二是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军转干考生应注意,以上解题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基础上,建立在忠于原文(不夸大不缩小、不改变原文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否则容易发生断章取义,肢解甚至曲解原意的错误。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了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从地并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划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缓和,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与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里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军转干事业部解析:根据理解性筛选法看出,划线句讲的是中条山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而A项只写了中条山的山势。山势之缓和与否和中条山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没有直接关系。山势缓和的地方很多,不可能都成为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若把A项当作文中划线句的证据,则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故应排除。其他三项都出自第二自然段,而且都在划线句的后面,与它形成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所以都是正确的。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军转干事业部解析:先看A项,“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用检索性筛选法找到原文第二段,说“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再通过比较法,我们会发现A项错在“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因为原文已经证明对中条山在中国文明中的作用的研究并非空白。A项把肯定当否定,曲解原意,故应该用排除法排除。

再看B项,用检索性筛选法找到原文第三自然段,说“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通过比较法可知,中条山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在于护卫,而非在于“联结”。“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的作用,不是“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的。B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故可用排除法予以排除。

再看D项,用检索性筛选法找到原文末段,“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通过比较法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它是“必经之地”,D项把可能性当作必然性,犯了超前肯定的错误,故也可用排除法予以排除。

C项的“群山环绕”“比较封闭”“肥田沃土”等信息,都能从原文中找到,故为正确答案。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保护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军转干事业部解析:根据检索性筛选法,找到原文中的相关信息,原文说“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从“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看,这一扩张是成功了的。A项说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是把否定当肯定,属曲解原意,故应排除。

C项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原文提及改朝换代,提及社会巨变,讲的是商朝势力越中条山向北扩张,与晋国越中条山向南扩张不是一件事。两者虽然方向相反,但其意义并未形成对比关系。

D项犯了因果失当的毛病。“有夏之居”在中条山的南面偏东,而汾运盆地则在中条山北面,不是一地,所以“有夏之居”不能成为“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的论据。

A、C、D三项都是错误的。由第二段末句可知,B项推断正确。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军转干考试网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2021浙江公职类考试公告查询
2021浙江公务员考试新资讯
2021浙江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浙江地区银行招聘信息汇总
浙江教师招聘_资格证考试信息
中公题库APP
最近浙江国企招聘信息
最近浙江辅警考试信息
扫码咨询客服
扫码咨询

军转干<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